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我成长中经历的那些事 ——从衣、食、住、行、用看巨变

   日期:2024-08-21     浏览:114    移动:http://m.razcy.com/quote/11836.html

  我与共和国同龄,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聊起70年来所经历的那些事儿和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如今,我们这些同一时代走过来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国家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话说“吃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就是吃饭,因为只有吃饱饭才能活着,才能健健康康成长。然而,当我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每天上课上到第四节时,肚子就饿得咕咕叫,放学路上,同学们都是少气无力地往家里走。每到星期天,同学们就一起到附近农村的地里挖野菜,那些挖野菜的经历至今都没有忘记。

  当时,由于粮食紧张,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城里的市民凭户口本上核定的人口、年龄、工种发给购粮本,各种票证也随之发放。于是,城市居民每月凭购粮本到指定的粮店购买当月的口粮和食用油。成人的口粮标准为每月28斤、食用油3两,其中白面25%,其余粗粮补足。当时,只有过节或病号才能吃上一顿白面。在最困难的时候,曾几度降低居民的口粮,最低降到成人每月21斤口粮的极限。与此同时,粮票自然也成为百姓生活的命根子。在70年代初,曾发生过两年多粮店没有食用油供应的局面,老百姓只好凭肉票买点肥肉炼点儿油来补充食用油。还有好多人家没有油炒菜,只好水煮菜度日……如果家中来客人多或者没有户口的人员,就得从黑市上买些高价粮食来补充。

  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口粮,则是根据当年庄稼的收成情况,在交足上级分配的公粮任务后,才能确定社员群众自己的口粮。每年春天,青黄不接时,社员群众实在没粮食吃的时候,只好向生产队借粮,往往是借多给少,秋季分粮时一并扣除。每年春天,生产小队评定救济粮时,社员们都吵得不可开交……农民进城办事就得自带干粮。那时,一个馒头、一个饼子都要粮票。我的堂姐就告诉过我一件她小时候的糗事:她10岁时,想去赶集,因没钱和粮票吃饭,她母亲就给她拿了只小鸡,让她到集市上换碗饭吃。中午时,走到饭铺前,手一松小鸡儿跑了,着急地直哭,也捉不住小鸡儿。最后,还是饿着肚子回到了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定,加之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粮食紧缺的现状得以改变。199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通知》,通知宣布,买粮不用购粮本,敞开供应。随后,白面、大米、食用油随处可买。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再也不用为吃饭问题大伤脑筋了……

  作为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一代人,也许冲淡了那些经历的历史痕迹,但却无法抹除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正因如此,才使我们对当下的生活倍感满足与幸福。

  话说“穿衣”

  中国人历来爱面子,因为穿衣打扮是一个人的脸面。在那票证年代,常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我家9口人,仅父亲一人工作,每年发放一次布票,成人每人18尺。母亲常给我们说:咱家布票不够用,而你们的父亲在外工作抛头露面,就得让你父亲穿得得体些,别在外让人看不起,而我们也很理解。所以就是:老大衣服退下来给老二穿,老二退下来的衣服经母亲修补后让老三穿,而我们也不在乎。因为大街上满地跑着的孩子,身上的衣服没有几个是没有补丁的,并且好多是补丁摞补丁。在那个时期,人们家都是:“穿衣吃饭量家当。”父亲后来常常给我们讲:你妈那时候没少受罪,真是功不可没!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衣服,纳鞋底,做家务,还得照顾一大堆孩子。再说那时,饭都快吃不上了,还顾得上穿,有件衣服穿就不错了,别管破旧,不露肉,能穿在身上就行了。那时,几年也不置一件新衣裳,好一点的衣服,只有到过年,或有事串亲戚才让穿。而且,过年正月初五过后,便将好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放起来了。至今,回忆起来那样的日子,真让人心痛呀!

  如今,每当看到孩子们满柜子高档漂亮的衣服,总是让我止不住感慨:现在的孩子们真是掉在福窝儿里了。现在不得了啦,每拿起一件衣服来就得好几百元,而孩子们的衣服更贵,在这以前谁舍得。然而,家里人也说:你穿的衣服不是也挺洋气的么!出去不是也很风光!我一时无语,也不好意思笑了。啊!西装革履真的变成现实了!如今的生活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话说“住房”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我们小时候的梦想。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从省政府来到榆次专署工作。临时租住在南寺街21号院内仅有15平方米的又黑又暗又潮湿的小南房里,晚上点盏煤油灯。下雨时,因房子漏水,家里接着大小盆子,我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全家一直苦熬着。后来父亲经过努力,才分到两间房管会的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玻璃窗户,还有顶棚,比起以前觉得很不错了。

  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之后,又随着棚户区的改造,我家搬进了高楼,水、电、暖齐全,冬天家里暖烘烘的,又用上了天然气做饭,既卫生又环保,我们不用再怕寒冷的冬季了。进入古稀之年的我,幸运地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每天乐呵呵地过着颐养天年的晚年幸福生活。

  话说“出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不发达,人们外出或者上哪儿,大部分都是靠两条腿走路,父亲每天上下班就是走着去走着回。当年,我堂姐的家庭困难,投奔我家,从武乡和人相随走了一星期才来到我家。2018年春天,我随姐回了趟老家,3辆轿车载着大人带着孩子们浩浩荡荡出发,走高速公路很快,仅用了2个多钟头就回到了老家。一路上,回忆起当年往事,激动地感慨万分!

  在上世纪60年代,家里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自豪的事情。那时结婚娶媳妇,就是用自行车从女方家把新娘带回家的。没有自行车的人家,借辆自行车也就把新娘娶回来了。曾记得:我下乡插队期间,村里交通不便,谁家人得了急病往医院送,就是用木棍绑个担架,四人一组,两组轮流换,抬起病人一路小跑。有时,稍一耽误,没到医院,病人就会死在路上。这也是那个时代农村往医院急送病人的一种简便办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车普及不久,又换成了电动车,省力又省时还跑得快。如今结婚要汽车,街上到处跑着汽车,现在又发展环保电动汽车,而且南方又出现了无人驾驶汽车。火车也发展到了高铁,坐飞机也不是个事儿。随着交通的发展,村村通了公路,不仅人们出行方便了,而且还大大活跃了农村的经济。这个社会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觉得就跟梦似的。

  话说“用品”

  解放初期,由于通讯不发达,外面的事情不知道,电话只是单位有,而且还是老式的手摇式话机,并且只有邮电部门才有公用电话。和远方的亲戚朋友联系,就是写信。信送达,城里最快也得四、五天,往农村偏远村庄往往就得半个月左右。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程控电话取代了老式电话机,既通畅又清晰。90年代中期,有些家庭安装了电话,邻居有个事儿,就麻烦到别人家里来打个电话,也不太方便。时间不长,家家户户普遍安装了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取代了固定电话,现在人手一机。如今,手机由3G发展到4G,没几年,又向5G发展。网上办事、微信聊天广为普及,真正成了坐在家里能办事,足不出户能知天下大事。从黑白电视到彩电再到大屏幕液晶彩电,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更让人们高兴得眼花缭乱……

  作为伴随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老人,我目睹了国家70年的巨变,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盛起来的飞跃发展,更看到了一个走过艰难、曲折、拼搏,最终走向繁荣昌盛的中国——我的祖国!

本文地址:http://www.razcy.com/quote/11836.html    月落星辰 http://www.razcy.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