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和孩子聊聊,却发现他/她宁可和同龄人分享也不愿和父母多说;希望孩子有担当,却发现他/她只关心自己的感受……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才能既让孩子有安全感,又不会有被父母控制的感觉呢?听听特级校长的建议——
暑假来临,家长和孩子每天朝夕相处,这成了亲子互动最亲密的时间。不过,这也是亲子冲突最易爆发的时刻,当然,更是亲子关系的最佳修复期。
盛夏里漫长的两个月,父母究竟该怎样跟青春期的孩子和平共处?笔者梳理了假期家长常见的四种困惑以及应对方式,以期帮助更多家长有效“避雷”,和孩子们共度一段和美的亲子相处时光。
困惑一
暑期,原本想着和孩子多沟通,但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事更愿意和同龄人说,有时候翻看孩子的朋友圈,孩子却说这是侵犯隐私权,不尊重她。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由于孩子不爱和家长聊天,家长往往会翻看孩子的日记本或者朋友圈获得“掌控感”,有时被孩子发现,就会引发亲子信任危机。所以,暑期亲子相处的时间更久了,父母一定要对原来的相处模式做些调整,尊重孩子的变化与成长。
要允许孩子有隐私。在青春期,父母要给到孩子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尝试接纳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亲子沟通不是仅仅只有通过翻看孩子的日记本和朋友圈就能开启的。所以,家长可以换一种方式,例如在固定的时间(晚餐后、散步时、外出途中)和孩子一起聊聊天,讲一讲自己的经历故事,也可以坦然告诉孩子自己的担忧顾虑,比如男孩/女孩如何自我保护等等。所以,青春期孩子需要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提供可自我成长的心理空间。
要适当拉近距离。选择在亲子有效的沟通区和孩子交流,从而减少信任的危机。例如,当家长在书房、在电话里、在做家务时和孩子交流,往往效果并不佳,大部分孩子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全身心投入并关注自己。
所以,要走进与孩子沟通的有效区,至少是要放下手头的事情,调整我们的角色,比如工作者、家务者的身份,让孩子知道你这段时间是以爸爸/妈妈身份,有效陪在他们的身边;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建议坐在孩子身边一侧,而不是对面或者俯视,以朋友的身份听他们说些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在同龄时候的所思所想,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
困惑二
有时候发现我和孩子沟通的内容和话题并不在一个频道上,常常容易鸡同鸭讲,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面出现呢?
暑期,亲子之间的相处时间比平时大大增加,如何“好好说话”成为家长们的必修课。这里,跟大家分享一套非常具体又可操作的亲子沟通法——4T原则。
4T就是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Turn it off:关掉电子设备。
共情关注,是指父母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当父母真正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中时,亲子之间的联结才会真正产生,有效沟通才有可能实现。
充分交流,就是要多跟孩子交流,并全身心地投入。对于青少年,其实可以和他们探讨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了,因为他们此时正是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的时候。
轮流谈话的意思是家长要避免“一言堂”,交流时不能只噼里啪啦地单方面输出,孩子听不进去,也不会有效果,当然,当孩子在说的时候,父母也不能没回应或者似听非听。轮流谈话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多用开放式提问,少用封闭式提问;二是多用真诚请求的语气,少用命令的方式。封闭式和命令式的交流,既容易终结话题又会破坏关系。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如果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在摆弄手机等电子设备,那么前面三条原则都无法贯彻。试想,父母的注意力都被这些电子产品给吸引走了,那何来的“共情关注”,何来“充分交流”以及“轮流谈话”?
困惑三
感觉孩子现在慢慢长大了,应该学会主动承担家庭中的事情,但现实是我们在忙前忙后,他却自顾自的,丝毫没有要体谅我们的意思……
当代家庭多数以孩子为中心,所有聚光灯都打在孩子的身上,尽量创造最佳的条件保障孩子的成长。但是,这样的爱往往让孩子习以为常,对于家庭事务并不关心。长此以往,孩子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有良好的人际互动。
鉴于此,建议家长们在家中不妨多营造感恩的氛围,通过日常的卧室书房整理、学业时间管理等教会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家庭生活和家务劳动,学会分享与给予,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当然,学会感恩的方式不一定是很奢侈、昂贵的礼物,有时候可以是与家人或者同伴之间的一句问候、一张贺卡、一份晚餐、一件手工……通过类似感恩氛围的营造,慢慢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父母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因为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例如,家长可以适当“示弱”,表达你的辛苦和劳累,让孩子帮你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后对孩子说声谢谢,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反馈。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心怀感恩之心,学会爱与被爱。
困惑四
每天跟孩子唠叨的那些到底算不算有效沟通?真正的母慈子孝该如何实现?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精神状态和情意倾向,它与家庭物质条件和家庭成员言行榜样不同,往往以一种不被直接察觉的、隐性的力量作用并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这种影响无孔不入,会渗透到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
每当我跟家长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家庭氛围挺好的,每天都和孩子有很多交流。可这些交流,是实质性沟通吗?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的家庭亲子沟通是无效的,是有“沟”而无“通”,是停留在生活琐事上的交流和学习方面的鞭策。
其实,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一样,只有我们有意识、有策略地去经营与维护,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关系体验。在实践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一家人住在一起,看似彼此相处的时间无限多,实则真正的交流与互动非常少。如果家长不去主动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使大家分别在各自的轨道上奋勇向前,彼此最终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子女一场,不应只是一次渐行渐远的修行。
除了要想办法增加更多有效沟通,有条件时不妨多开展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这也是密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每个家庭的情况各异,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家庭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全家一起出游;也可以是全家一起的文娱活动,比如一起逛博物馆、书店、动漫展或艺术展,一起看电影、话剧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家庭当中的仪式感活动,但凡一年之中重大的节日、纪念日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日,都需要家长们尽可能精心预备,好让孩子能尽可能多地沐浴在归属与爱的特别时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