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了位于丰台区的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控科技)。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正值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时期。交控科技常务副总裁王伟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大城市运输问题的关键,而3G技术的兴起为交控科技研发“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提供了技术基础。
交控科技成立之初,便瞄准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这一“卡脖子”领域。此前,全球仅有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企业掌握CBTC核心技术。交控科技通过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第一家突破该技术的企业,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国家。近些年,依托公司牵头建设的多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引领我国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再到逐步“领跑”,将自主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交控科技承担北京亦庄线项目,在北京市“首台套”政策支持下自主研发CBTC系统实现从0到1的突破。王伟回忆,在公司投标第一个项目时,为“技术成熟度”这个硬性要求犯了愁。“我们在关键起步阶段,丰台区给予我们强有力的支持、管家式服务,强化对上沟通论证,最终得到了北京市对于这类‘卡脖子’项目的特殊支持”。王伟说,北京市发改委通过“首台套”政策,优先支持自主化技术应用落地,帮助公司拿到首个订单,跨越市场准入门槛。此后,国家和北京市持续提供资金与平台支持,用于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车车通信和虚拟编组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此后,公司相继完成北京燕房线、大兴机场线等工程项目,其中燕房线实现全自动运行,技术达到国际水平,而大兴机场线设计速度达160公里/小时,是当时全球最快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目前,交控科技已服务全国32个城市70余条线路,一直处于市场领先水平。
在技术迭代方面,交控科技从CBTC起步,逐步攻克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等难题,并布局“虚拟编组”等下一代技术。该技术通过动态调整列车编组,实现高峰大编组、平峰小编组运行,有效提升运行效率。此外,公司还将技术拓展至重载铁路领域,如朔黄重载铁路项目使列车平均发车间隔从11分钟缩短至7.3分钟,整体系统能力显著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交控科技近年来将在轨道交通积累的安全调度等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拓展至低空经济领域,通过场景应用带动技术迭代,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增长空间,助推低空产业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区领导担任服务管家丰台区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交控科技所在的中关村丰台园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近年来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024年,园区轨道交通产业年营收达2600亿元,自2015年突破千亿规模后持续领跑全国。在城六区工业整体收缩的背景下,丰台园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强化政策赋能、推动跨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丰台依托《“十四五”时期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形成市区联动的支持体系。针对创新资源短板,积极引入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大、铁科院等高校院所,与驻区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以交控科技为例,其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丰台区人民政府等合作方共同设立“联合基金”,目前已支持173项基础研究项目,200余位国内外团队的青年学者开展研究,这一创新机制有效激发了人才、企业、行业、社会的创新活力。
交控科技的成长,得益于丰台区对主导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丰台区实施“倍增计划”“伙伴计划”,产业协同生态不断优化,并依托北京市“服务包”制度首创“一卡三包四清单”服务机制,建立由全区超600名干部全面联系企业的服务体系。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轨道交通链长单位,就由区领导担任服务管家,参与政府产业决策、发展需求得到便捷高效服务。在轨道交通智能化浪潮中,交控科技等链长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其自主化信号控制技术已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交控科技的成功,更离不开北京市的政策与产业生态支持。王伟表示,北京市的独特优势在于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政府引导方向,通过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企业主导转化,用户如北京地铁等参与验证。这种模式在丰台科技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全国近半数轨道交通企业在此集聚,推动技术快速迭代。例如,交控科技与合作伙伴共建实验室,联合测试新装备,形成“研究-开发-应用”闭环。
在营商环境方面,北京市从人才引进、住房保障到政策试点,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层次支持。交控科技通过设立“联合基金”,吸引高校教师参与技术攻关。公司也将自主化技术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如已应用于越南河内的“吉灵-河东”轻轨项目,而北京市的开放政策为其海外拓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