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的确,变革会带来诸多机遇,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变革也会使得风险如影随形,社会秩序与信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如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基因编辑伦理等问题;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文化交流等活动频繁,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的波动、贸易摩擦、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各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环境风险方面,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金融风险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破坏力更强,就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它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就新冠疫情的爆发来看,它凸显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疫情的快速传播和防控难度大,对各国的医疗资源、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压力;网络安全威胁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也对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一、风险社会的认知
当前,我们正步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探讨。贝克在《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中提出,现代社会的风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地域和群体界限,呈现出普遍性和全球性的特征,这意味着风险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不止局限于特定区域,而波及全球各个角落,同时,这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以气候变化为例,它不再只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全球性挑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显而易见的是对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破坏,但同时也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分配。
此外,与传统社会中局部、可控的风险不同,风险的全球性加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例如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一旦爆发,其影响迅速蔓延至全球,引发股市暴跌、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这也使得各国在经济、金融、贸易等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会迅速传导至其他国家,形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吉登斯在《逃逸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加速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但同时也使得风险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幅增加。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风险的感知和认知更加迅速和广泛,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一个地方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全球,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关注。这虽然有助于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但也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道格拉斯在《风险的接受:社会科学的视角》中揭示了风险认知的多维度特性,认为这一过程远非单纯的理性分析所能涵盖。不同群体基于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对风险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在风险决策过程中常常引发冲突。风险认知的差异源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在社会结构中,不同阶层和群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资源获取不同,影响了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文化背景则提供了评估风险的价值标准,不同文化对风险的容忍度和优先级各异。此外,风险认知的差异还体现在信息获取和解读上,企业通常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来评估风险,而居民可能依赖有限的信息和直观感受,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认知差异,使得在风险决策中达成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道格拉斯进一步在《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中阐释了人类对风险的反应深受文化逻辑的影响。在许多文化中,洁净与危险的界限被严格划分,其一,这是对物理世界的分类,其二,这更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在某些文化中对特定动物或食物的禁忌,反映了对潜在风险的本能恐惧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对新兴风险的感知和反应。
在风险社会中,这样的心理和社会机制的作用尤为显著。当面对新兴技术时,公众的反应往往超越了技术本身的潜在风险,触及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人们对这些技术的担忧,部分源于对未知的恐惧,部分源于对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的担忧。以基因编辑为例,它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社会讨论。一方面,科学家和医学界看到了治愈遗传疾病、改善人类健康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公众和伦理学家担心这项技术可能被滥用,导致“设计婴儿”或新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对于基因编辑的担忧反映了社会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对异质性元素的排斥,即使这些异质性元素可能带来巨大的科学进步。
二、社会秩序的重塑
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社会秩序的重塑成为一项关键任务。首先,个体的适应能力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而社会秩序的稳定又依赖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这依赖于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由于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个体对未来的预期开始变得模糊,对信任关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莱顿在《秩序,失序与战争:社会适应与社会信任》中指出个体必须具备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新出现的风险。贝克在《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中也认为个体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
在全球化时代,风险的全球性特征愈发显著,这意味着各国必须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吉登斯在《逃逸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中指出,全球化在加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使得风险的传播速度与范围大增(吉登斯,2023:34)。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使得经济风险能够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蔓延至全球,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公共卫生领域,全球化使得人员和物资的跨国流动更加频繁,增加了传染病跨境传播的风险,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在环境领域,全球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全球性风险,亚当在《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学理论的关键议题》中提出了超越风险社会的可能路径。他强调,通过加强社会的民主参与、推动科技的合理应用以及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可以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的社会秩序(亚当,2005:78)。民主参与能够确保个体在风险决策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增强个体对风险决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科技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我们应对风险的能力,而文化的多元交流则有助于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风险认知冲突。
三、信任构建的路径
社会传播中的放大效应——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和社会网络传播等因素——容易导致风险信息的失真与放大,从而引发社会恐慌与不安。于个人而言,风险的社会放大会加剧个体的心理负担,于社会而言,它会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皮金在《风险的社会放大》中指出,有效的风险沟通能够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皮金,2010:67)。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努力,提高风险信息的透明度与准确性,减少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体而言,政府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媒体应客观报道风险事件,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风险沟通,共同构建一个透明、准确的信息环境。
埃里克森在《制造安全感:风险社会中的警务》中指出,传统警务模式主要侧重于打击和预防犯罪,但在风险社会的复杂性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警务工作应从单一的执法模式向综合的风险管理转变,积极参与风险的评估和管理,通过与社区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社会风险,从而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增强公众对警务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最终增强公众的安全感。
卡斯帕森在《风险的社会视野》中探讨了风险的社会构建过程,强调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和个体行为,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和应对方式(卡斯帕森,2010:32)。具体来说,社会结构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和权力的格局,影响着哪些风险被关注以及如何被处理;文化价值观则为风险的评估提供了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对同一风险的不同解读;个体行为则是风险感知和应对的直接体现,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四、结语
当科技的浪潮裹挟着未知的威胁奔涌而来,当全球化的纽带将风险编织成一张无界的网,我们被迫直面一个悖论:文明的进步既创造了抵御风险的工具,也孕育了更复杂的危机。这种矛盾性并非终点,而恰恰是社会自我更新的起点。
风险社会的本质是对现代性的一次叩问,它揭示了传统权力结构与认知框架的局限,无论是国家边界的消融,还是文化差异的碰撞,都在提醒我们:单一视角的解决方案早已失效,真正的秩序重塑,需要一种“共生思维”,要在技术与伦理之间寻找平衡,在全球化与本土性之间搭建桥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重构契约。而信任的构建则是一场关于“共同未来”的革命,当信息在社交媒体中碎片化传播,当恐慌在算法推波助澜下蔓延,信任的流失往往比风险本身更具破坏性,但这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信任的基石不应仅是制度的设计或权威的背书,而应植根于对“他者”的理解与共情。
或许,不确定性并非敌人,而是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会沉溺于对绝对安全的幻想,而是学会在动态平衡中生长。
阅读书目:
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
道格拉斯《风险的接受:社会科学的视角》
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
莱顿《秩序,失序与战争:社会适应与社会信任》
吉登斯《逃逸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
亚当《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学理论的关键议题》
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视野》
皮金《风险的社会放大》
埃里克森《制造安全感:风险社会中的警务》
•本期作者:朱艳祺,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